“作为一名来自山西航天战线的普通操作工专业配资门户,代表全省700万职工在全国性的舞台上分享交流,我感到非常激动。这份荣耀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每一名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默默耕耘的三晋工匠,属于每一名为山西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航天事业添砖加瓦的劳动者同仁。新的时代,让我们以新时代工匠精神叩响‘中国智造’之门。”9月23日,刚刚参加完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主论坛的山西省大国工匠艾敏激动地说。
艾敏是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四事业部加工中心组加工中心操作调整工、特级技师。自投身工作以来,他在航天产品机加操作领域深耕细作,成绩斐然。先后攻克300余项技术难关,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国防发明专利5项,总结形成38项绝招绝技与先进操作法,被称为火箭发射平台“人造心脏”的“智造者”。
“这么多年,我始终认准一个理——秉持工匠精神,是国防军工人制造航天产品‘零缺陷’的底线,更是中国智造‘向新而行’生产大国重器的底气。”艾敏说道。
如今军工生产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艾敏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探索。“我们针对航天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采用可移动式机器人,精准抓取重达210公斤的模具毛坯并自动送入CNC加工中心,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03mm,结合均衡化、节拍化、柔性化、智能化等精益理念建成了‘3+1’柔性智能制造单元;借助智能培训系统,徒弟们成长迅速,已有5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从单一制造到智能协同,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匠心铸梦’的初心。”艾敏说。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它正与数控加工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着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变革。AI并非要取代工匠,而是成为工匠智慧的延伸和放大,帮助我们将经验转化为数据,将直觉转化为算法,将专注转向创新。”艾敏表示,“新时代的劳模工匠不能只做‘守艺人’,更要做‘创艺人’。既要握稳‘手中刀’,把航天零件加工的‘老手艺’练到极致,也要用好‘智能脑’,让工匠精神在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中,培养更多能担起航天重任的青年工匠。”
(山西工人报记者贺芳芳)专业配资门户
嘉喜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